您现在的位置:智能制造网>物联网>技术列表>RFID电子标签得到青睐?腾讯、高瓴助力便利店直

RFID电子标签得到青睐?腾讯、高瓴助力便利店直

2025年01月17日 09:12:54 人气: 142 来源: 深圳市用芯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RFID电子标签作为新时代的产物,一直受到各大商家、企业的喜爱,由此催生出的新零售、无人商店行业也受到大众的追捧。
 
  据消息,便利蜂近期完成由腾讯、高瓴资本参与的一轮融资,此轮,便利蜂估值16亿美元,腾讯、高瓴资本分别持股8%。
 
  记者求证便利蜂,回复称不予置评。随后记者从其他市场人士处探寻,获得一些回复是,融资为真,但具体细节可能会有些许出入。
 
  便利蜂是一家致力于便利店场景下的,基于数字化运营驱动效率提升的发展路径,其当下开设的门店,都为直营门店,分布于四个都市圈,门店数可能在400-500家左右。未来则相当一段时期也都将会采取直营方式拓店。
 
  从近期便利店市场的发展看,主要的几大经营企业,比如京东、苏宁小店等,都开始了直营化举措。
 
  一些市场人士认为,之所以会形成直营化趋势,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来看,直营方式才可能实现有效数据回流,进而支撑未来更大范围的大胆尝试。
 
  这可能也是便利蜂当下能获得高估值、大额融资的关键原因。便利蜂目前于全国范围的门店数量相对本土的一些松散型便利店企业,要少很多,但很多松散型便利店企业的估值却是“白菜价”,便利蜂此轮获得高估值可能主要源于其的数字化能力。
 
  一数字化
 
  便利蜂相关人士几个月前曾告诉记者,便利蜂是要用数据化重构整个便利店业务,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实体零售网络。目前,其门店管理运营的所有系统(硬件+软件)都为自己研发。包括鲜食整个流通环节和保证门店终端销售智能化系统都为自己研发。
 
  便利蜂的信息系统延伸到了鲜食工厂,只要鲜食做出来,就录入了便利蜂的资讯系统,前后端实时反馈。
 
  在物流环节,库房和运输是做全程冷链。运输车辆纳入后台系统管理,进行温度不间断监测。
 
  便利蜂采取的数字化方案是,车辆内部必须配备至少1个全自动温度追踪仪。冷冻产品则要配备3个全自动温度追踪仪,并分别放置在车厢中部,车厢尾部以及制冷机回风口处。发现任何不符合冷链运输标准情况时,配送中心有权拒收。
 
  在门店端,便利蜂研发了一套鲜度管理系统。简单说,就是店铺员工用一款名为鲜度PAD的设备对热餐进行鲜度管理,每种热菜制作了多少、几点加工、何时废弃都能实时显示,热菜加热完毕后只能卖4小时,过期则要求店员废弃。
 
  便利蜂也做了贴RFID码的智能货柜,来覆盖市场容量不足以开店等的不同场景市场。
 
  这一套系统下来,再结合门店端的自助收银、扫码购、电子价签等智能硬件、系统。便利蜂力图打造的是产业互联,门店业务流程、用户数字化,流通环节数字化管控到上游供应数字化,各个环节都实时沉淀数据。
 
  进而实现基于数字化来配置商品、供应链,提升效率,优化业务流程。
 
  实现基于用户画像来构建“所见即所得”。
 
  实现数字化的运营、会员、商品。
 
  从而既可以为市场开发供应一整套B端的便利店数字化解决方案,未来也可以导入数字化营销工具、消费金融等业务,打造C端平台。
 
  二直营化
 
  要实现全面的数字化,当下来看,直营店方式更容易操作。
 
  直营方式相对加盟方式,是更强管控的模式。目前,本土便利店企业较少通过直营方式拓展,因为加盟在现有的政策、市场环境下,能实现更低的人力成本表现等。进而在既有便利店的业务模型中,实现可复制性。
 
  便利蜂则认为,加盟模式存在利益不统一、应变缓慢等问题。由于加盟店是独立经营单元,存在为追求利润放松品控的潜在风险,对食品安全保障不够有力。
 
  便利蜂期望通过更强管控方式来实现整个便利店业务的数字化“迭代”。把以前“制约”便利店发展的因素剔除掉,进而通过数字化来实现效率提升。
 
  便利蜂早前接受记者采访时称,通过系统研发实现智能化、标准化运营能减少店员的主观性、复杂性操作,也能实现很好的可复制性。另一方面,直营的更好管控意味着,可以对店员更有效地推行新兴业务方向,保障执行力。比如数据获取,与顾客建立更好的互动关系,以及构建统一信息链路。数据沉淀积累后,进而使门店管理运营更简单化,重构供应链。
 
  而对于这套要覆盖全国的直营化、数字化的便利店业务体系,需要多少资金打造的问题,便利蜂相关人士几个月前曾告诉记者,便利蜂不缺资金,现有资金足以开到7-11的体量规模。
 
  记者尚不清楚,便利蜂的此轮融资是否就发生于几个月前。
 
  便利蜂此前,也先后于北京、上海两地投资了两家鲜食工厂——7-11和全家在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的原供应商。
 
  RFID技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可谓是这个时代助力的强力推手。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1271141964@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智能制造网,转载请必须注明智能制造网,https://www.gkzha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企业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