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智能制造网>物联网>技术列表>RFID技术来了,未来还会远吗

RFID技术来了,未来还会远吗

2025年01月17日 08:15:46 人气: 32 来源: 深圳市用芯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RFID技术作为智慧生活的一环,可谓是有着重中之重的作用。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溯源,每一项技术的背后都离不开RFID技术的支持。今天我们将深入了解RFID技术,了解其发展的前景,剖析其结构,从深层次中发掘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RFID技术虽然具备多种优点,但是始终未在产业界大规模推广使用。究其原因,主要概括为以下四点。
 
  成本
 
  与过去两年相比,RFID标签的价格已经有了大幅度的降低。根据RFID世界网的新闻,美国的STMicro公司的报价已经降到了5美分/个,不过需要10万个起售。5美分仅仅为RFID芯片价格,还不含天线以及封装成本。国内目前的报价是7角/个。RFID在流通业应用的领域就是代替通用商品上印制的条形码,使用电子标签。试想一下,你现在购买一只签字笔的价格是2元,其中条形码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如果该商品使用了RFID标签,售价可能是3元,RFID标签的应用主要是便利于生成厂家及流通环节,作为消费者,你愿意为这1元钱买单吗?假设你在超市购买的所有商品价格都增加了1元钱,你每个月为RFID额外的支出有多少呢?所以RFID在流通销售业主要应用在商品的溯源及防伪方面。
 
  一些跨国零售热衷于RFID标签,强制命令在某些区域,其全部产品的供应商必须使用RFID标签(主要是在物流包装和物流设备上使用RFID标签),该做法的重要因素是可节约大量的人力成本。中国目前的人力资源成本仍然具有显着优势,所以国内的大多数企业对于RFID的需求性并不高。
 
  此外,RFID系统的成本还包括:RFID项目的实施、启动以及升级的费用、配套软硬件成本、RF系统和标签本身的费用等、系统遭到破坏的成本。
 
  标准
 
  RFID的标准在世界范围内共有五个组织,EPCglobal、AIM、ISO、UID以及IP-X。国际的各大RFID标准组织都在争取中国市场,而国内的一些专家和政府人员则在某种国际标准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的修改或者是自主开发中国的RFID标准。
 
  如果采用EPCglobal这种美国组织的规范标准,益处就是RFID系统技术成熟,并且有一套成熟的商业运营模式,RFID软硬件成本较低、系统开发成本较低。当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果我们流通销售业使用美国EPC标准体系,那么必定要使用EPC的服务器,中美之间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对接,我国产品的产量、进货销售渠道、成本等信息就毫无隐私可言。
 
  如果进行本土化修改或者自主开发中国的RFID标准,一方面,可以在标准制定以及数据信息保密方向具有主导力,但是另外一方面,制定新的标准所耗费的时间较长,基于新标准开发的软硬件周期长、成本,此外还得研究不同标准之间的对接与转换,因此中国的RFID标准之路还是比较漫长的。
 
  目前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局倾向于EPC标准,并且国内的部分流通领域也在使用EPC标准。
 
  频段
 
  要用RFID技术实现物流领域的信息交换,必须有统一的物流RFID频段。但是目前而言,各个国家使用的频段都是不一样的。
 
  当初中国为了抢占太空层的中间层,在GPS技术还是不成熟的情况下,仓促发射了GPS卫星上空,从国家战略角度而言,这种做法是正确的。按照宇宙耕耘方法,谁先占领了这块地,土地就是属于谁的。同样,各个国家也在抢占RFID标准的不同频段。
 
  目前,在UHF频段中,美国使用的是915MHz,欧洲使用805.8MHz,日本使用960MHz。但在我国,部分频段已经作为专用频段,用于其他领域了。虽然ISO信息技术委员会将860-960之间的频谱作为UHF频谱,但在中国,尚未确定下来。
 
  要使用统一范围的频段,必定有国家要做出牺牲,有国家获得收益,谁愿意牺牲?谁愿意坐地享利呢?难!
 
  安全
 
  RFID技术由于使用电磁波进行通信、并且可存储大量数据,对于而言具有相关的价值,包括、中间人攻击、欺骗重放和克隆、物流破解、RFID病毒等安全隐患比比皆是。
 
  目前RFID技术还处在初步开发应用阶段,很多功能还存在局限性,但其潜力巨大。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在未来的技术科研中,RFID技术一定占有重要的席位。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1271141964@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智能制造网,转载请必须注明智能制造网,https://www.gkzha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企业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