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智能制造网>物联网>技术列表>超高频RFID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其电磁兼容性的研究

超高频RFID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其电磁兼容性的研究

2025年01月17日 08:27:02 人气: 46 来源: 深圳市用芯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RFID技术是一种新时代的新兴技术,它脱胎于雷达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可以利用射频信号作为信息传输中介实现远距离信息获取,通过高数据速率实现对高速运动物体的识别,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
 
  正由于RFID技术的诸多优点,它在物流管理、公共安全、仓储管理、门禁防伪等方面的应用迅速展开,国际上很多学者也已开展RFID技术与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等技术结合应用的研究。然而,RFID技术也并不是无瑕的,它还存在很多缺陷:
 
  RFID系统性能容易受空间物体和标签粘贴物体的影响,不同的物体阻挡和不同的标签粘贴材质都会造成RFID系统的识别距离有不同程度的损失。
 
  多个物品重叠放置时,RFID系统容易产生漏读现象,难以实现99%的识读。
 
  RFID系统与频段接近的其它无线通信系统同时工作时可能产生电磁干扰,对彼此的性能产生影响。
 
  大量RFID标签放置在一起时,标签上的天线产生阵列效果,可能表现出与单个标签天线不同的特性。
 
  RFID的标准也不统一。
 
  目前中国已经颁布应用许可的840~845MHz频段和920~925MHz频段的RFID应用与相邻频段上其它无线通信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实际测试。
 
  1中国的RFID业务频率使用现状
 
  根据ISO/IEC18000标准推荐的RFID应用频率范围,RFID系统分为低频(LF)125~134kHz、高频(HF)13.56MHz、超高频(UHF)860~960MHz与2.4GHz和微波频段(MW)5.8GHz。
 
  对于HF频段的125kHz、13.56MHz以及UHF频段的2.4GHz的RFID设备,由于频段属于国际上通用的工业、科研、医疗(ISM)频段,所以这些设备在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应用频段基本一致。而对于在零售、供应链管理等行业应用广泛的UHF频段,由于这一频段在世界各国的频率规划各不相同,所以目前应用于这一频段的RFID设备的应用频率存在一定差异。
 
  2UHF频段RFID系统与900MHz无线网络的电磁兼容性分析
 
  目前900MHz频段电波传播模型大多采用奥村-哈达模型,本文将主要采用该模型分析不同环境下的UHF频段RFID系统与其他无线网络的兼容性,并在暗室中做相关测试。
 
  奥村-哈达模型的市区传播模型是Lb=69.55+26.16lgf-13.82lgh1-α(h2)+(44.9-6.55lgh1)lgd,其中:Lb是市区准平滑地形电波传播损耗中值(单位是dB),f是工作频率(单位是MHz),h1是基站天线有效高度(单位是m),h2是移动台天线有效高度(单位是m),d是基站、移动台之间的距离(单位是km),α(h2)是移动台天线高度因子。
 
  对于大城市,a(h2)=3.2[lg(11.75h2)]2-4.97;对于中、小城市,a(h2)=(1.1lgf-0.7)h2-1.56lgf+0.8;对于郊区,Lbs=Lb(市区)-2[lg(f/28)]2-5.4;对于开阔地,Lbq=Lb(市区)-4.78(lgf)2+18.33lgf-40.94。
 
  如果要消除RFID对于无中心对讲机通信的影响,由RFID设备至无中心对讲机的传播损耗应当达到-36-(-110)=74dB.由传播模型计算可得,此时RFID与无中心对讲机的兼容距离为28m左右。但是考虑到RFID设备的天线有较强的方向性,在偏离天线传播方向处使用无中心对讲机的兼容距离将进一步缩小。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RFID技术的应用还存在壁垒性的缺陷,其主要问题还是由于科技研究的局限性。RFID系统在GSM网络和无中心对讲系统中使用时必须保证RFID读写器天线与GSM用户终端或对讲机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否则GSM用户终端将受到其信号干扰而无法识别网络,无中心对讲机也将无法检测到空闲信道而无法正常工作。在未来,RFID技术一定会有更好的表现,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奉献出更大的作用。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1271141964@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智能制造网,转载请必须注明智能制造网,https://www.gkzha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企业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