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智能制造网>物联网>资讯列表>浙江钠创新能源4万吨钠电正级投产!

浙江钠创新能源4万吨钠电正级投产!

2022年10月27日 13:11:27 人气: 23761 来源: OFweek储能网
  据“钠创新能源”微信公号消息,日前,浙江钠创新能源有限公司“年产4万吨钠离子正极材料项目”(一期)正式投产运行。比亚迪、宁德时代、浙江医药、维科技术、淮海控股等科技、产业及投资代表参加投产仪式。
 
  天眼查资料显示,浙江钠创新能源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5月,注册资本1411.7万元,法定代表人为车海英,经营范围包括电子专用材料制造;电子专用材料销售;电子专用材料研发;化工产品销售;电池制造;电池销售等,公司大股东为上海紫剑华工科技有限公司,持股56.677%,实际控制人为车海英。
 
  目前钠创新能源已完成了三轮融资,2020年完成由浙江医药投资的战略融资;2021年获亿级人民币Pre-A轮融资,由安丰创投、淮海控股投资。就在生产线投运当天,钠创新能源宣布完成A轮融资,由老股东淮海控股领投,安丰创投、维科技术与珠海瑞跟投。据介绍,所融资金主要用于公司生产基地的扩建和人才队伍的建设。
 
  在产品方面,钠创新能源产品包括钠离子电池前驱体及正极材料、钠离子电池用电解液、钠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应用系统产品。电芯能量密度可达130-160Wh/kg,工作温度区间为零下40度到零上50度,循环寿命超5000次。钠创新能源正极材料主要是铁酸钠基三元正极材料和磷酸钒钠,负极材料与神华合作,选用材料为硬碳。
 
  今年6月,钠创新能源8万吨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正式签约,董事长车海英表示,钠创新能源今年拟将完成3000吨正极材料和5000吨电解液的投产。预计在未来的3-5年内,公司将分期建设8万吨正极材料和配套电解液生产线。
 
  去年7月,爱玛科技联合钠创新能源发布了钠离子电池的电动车,计划于今年上市。不过今年9月,爱玛科技在投资者平台表示今年四季度还不会推出钠离子电池应用的电动车产品。
 
  随着锂电池原材料价格不断飙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眼光转移到钠离子电池身上。钠与锂属于同族元素,化学性质类似,但钠离子在自然界中的储量远高于锂离子,而且获得渠道广泛。
 
  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目前主要的差距在于能量密度与循环寿命,但成本、安全性能、高低温耐性等性能并不弱于甚至高于锂离子电池,未来随着钠离子技术的不断突破,市场占有率或将高于锂离子电池。
 
  据悉,在钠离子电池领域有相关布局的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锂电巨头企业,以宁德时代、亿纬锂能、鹏辉能源为代表;第二类是专注于钠离子电池的企业,如中科海纳、钠创新能源等;第三类是倾向于钠离子电池前途直接跨界过来的,如传艺科技、山东章鼓、同兴环保等。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钠离子电池还处于产业初期化,据维科网储能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在市场上有相关钠离子电池产品的只有以下几家:
 
  2018年,贲安能源成立年量产20MWh的流水线线,在2019年该公司产品已实现产品在欧洲储能市场销售,该公司的目标为在2023年扩产至GWh级产能。
 
  2019年,星空钠电对外宣布世界首条钠离子电池生产线投入运行,该公司组建了5位国内外顶尖院士、9位博导及50位博士豪华阵容的储能研究院。
 
  2021年7月,宁德时代发布了第一代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达160Wh/kg,且在今年三季度电话会上,表示钠离子电池进度顺利,已与部分客户协商,于明年量产。
 
  今年4月,立方新能源发布了第一代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为140Wh/kg,与今年6月开始小批量生产,2023年开始大批量生产。同时立方新能源还表示,第二代钠离子电池也在开发中。
 
  中科海纳作为国内第一家钠离子电池创业企业,今年7月,其与三峡能源、三峡资本、安徽阜阳市政府合作的钠离子电池生产线正式投产;今年9月底,中科海纳与华阳股份合作的量产1GWh钠离子电芯生产线正式投运。
 
  其他企业虽有相关数据传出,但目前并没有相关产品流出至市场上,预计到明年将有大批量的钠离子生产线投产。
 
  据中信证券预测,到2023年,钠离子电池市场规模能达到10元左右,到2025年,钠离子电池在储能、两轮电动车及低速电动车三大领域总需求达到190GWh,市场规模将达到100亿元。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1271141964@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智能制造网,转载请必须注明智能制造网,https://www.gkzha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企业推荐

更多